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 唐 · 刘轲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岁丁巳开成纪年之明年。有具寿沙门曰令检。自上京抵洛师。以缥囊盛三藏遗文传记。访余柴门于行修里。且曰。闻夫子斧藻偫言旧矣。讵直专声于班马。能不为释氏董狐耶。抑岂不闻贞观初慈恩三藏之事乎。敢矢厥来旨云。三藏事迹载国史及慈恩传。今塔在长安城南三十里。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肃宗赐塔额曰兴教。因为兴教寺。寺在少陵原之阳。年岁寖远。塔无主。寺无僧。荒凉残委。游者伤目。长庆初。有衲衣僧昙景始葺之。大和二年安国寺三教谈论大德内供奉赐紫义林。修三藏忌斋于寺。斋众方食。见塔上有光。圆如覆镜。道俗异之。林乃上闻。乃与两街三学人共修身塔。兼砻一石于塔。至三年修毕。林乃化遗言于门人令检曰。尔必求文士铭之。检泣奉遗教。直以铭为请。非法允之冢嫡。谁何至此乎。轲三让不可。乃略而铭之。三藏讳元奘。俗陈姓河南缑氏人。曾父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惠英。长八尺。美须眉。魁岸沈厚。号通儒。时人方汉郭林宗。有子四人。奘其季也。年十三。依兄捷出家于洛。属隋季失御。乃从高祖神尧晋阳。俄又入。学摄论毗于基暹二法师武德五年。受具于成都。精究篇聚。又学成实于赵州深。学俱舍于长安岳。于是西经前来者。无不贯综矣。初中国学者。多以实相性空。通贯偫说。俾彖象蹄笱。往往失鱼兔于得意之路。至于星罗棋布。五法三性。析秋毫以矢名相。界地生汇。各有攸处。曾未暇也。大遍乃兴言曰。佛理圆极。片言支说。未足师决。固是经来未尽。吾当求所未闻。俾跛眇儿视履。必使解行如函盖。始可为具人矣。且法显智严何人也。犹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初三藏之生。母氏梦法师白衣西去。母曰何去。曰求法。贞观三年。忽海中苏迷卢山遽凌波而入。乃见石莲波外承足山。险不可上。试踊身腾踔。飒然飙举。升中四望。廓澈无际。而自占曰。我西行决矣。至凉州都督李大亮防禁特切。逼法师还京。法师乃宵遁。渡瓠芦河。出玉门。经莫贺延碛。艰难险阻。仆而复起者。何止百十耶。自尔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曲文泰遣贵臣以驼马迓法师于白力城。王与太妃及统师大臣等尊以师礼。王亲跪于座侧。俾法师蹑肩而上。资赠甚厚。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以廿四封书。通屈支等廿四国。献花缯五百疋于可汗。称法师是奴弟。欲求大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其所历诸国。为其王礼重。多此类也。自尔支提梵刹神奇灵迹。往往而有。法师皆沥诚尽敬。耳目所得。孕成多闻。与夫世称博物者。何相万耶。详载如传。惟至中印度𨚗烂陁寺。寺遣下座廿人明详仪注者引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既入谒。肘膝著地。舐足已。然后起。法藏讯所从来。曰自支𨚗。欲依师学瑜伽论。法藏闻则涕泗曰。解我三年前金人之说。伫尔久矣。遂馆于幼日王院觉贤房第四重阁。日供担步罗果一百廿枚。大人米等称是。其尊敬如此。法师既名流五印。三学之士。仰之如天。故大乘师号法师摩诃天。小乘师号解脱天。乃白大法藏请留之。法师曰。师等岂不欲支𨚗之人开佛慧眼耶。不数日。东印度王拘摩迎法师。戒日王闻法师在拘摩处。遣使谓拘摩曰。急送支𨚗僧来。拘摩曰。我头可得。僧不可得。戒日神武雄勇。名震诸国。乃怒曰。尔言头可得。可将头来。拘摩惧。乃严象军二万。船三万。与法师同溯殑伽河。筑行宫于河北。拘摩自戒日于河南。戒日曰。支𨚗僧何不来。拘摩曰。大王可屈就。王既见法师。接足尽敬。且曰。弟子闻支𨚗国有秦王破阵乐。乃问秦王是何人。法师谈太宗应天顺人事。王曰。不如此。何以为支𨚗主。因令法师出制恶见论。然小乘外道。未即推伏。请于曲女城集五印沙门婆罗门等。兼十八国王。观支𨚗法师之论。凡十八日。无敢当其锋者。戒日知法师无留意。厚以象马橐装饯法师。又以素謺印书使达官送法师。所经诸国。兵卫达汉境。法师却次于阗。因高昌商胡入朝。附表奏自西域还。太宗特降天使迎劳。仍制于阗等道送法师燉煌于流沙。鄯部于沮沫。时帝在洛阳。敕西京留守梁国公元龄备有司迎待。是日宿于漕上。十九年春正月景子留守自漕奉迎于都亭。有司颁诸寺帐舆花幡。送经于宏福。翌日。大会于朱雀街之南。陈列法师西域所得经像舍利等。其梵文凡五百廿夹。六百五十七部。以廿马负而至。自朱雀至宏福十馀里。倾都士女。夹道鳞次。若人非人。曾不知几俱𦙁矣。壬辰。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己亥。对于仪鸾殿。因广问雪岭已西诸国风俗。法师皆备陈所历。若指诸掌。太宗大悦。谓赵公无忌曰。昔符坚称道安为神器。今法师出之更远。时帝将征法师请于嵩之少林翻译。太宗曰。师西去后。朕为穆太后西京造宏福寺。寺有禅院。可就翻译。三月己巳。徙宏福。夏五月丁卯法师方开贝叶。廿年秋七月。法师进新译经论。仍请制经序。并进奉敕撰西域记十二卷。太宗美法师风仪。又有公辅才。俾法师裼缁褐袭金紫。法师因以五义褒扬圣德。乞不夺其志。遂问瑜伽十七地义。太宗谓侍臣曰。朕观佛经。犹噡天望海。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非惟法师愿力。亦朕与公等宿殖所会。及三藏圣教序成。神笔自写。太宗居庆福殿。百寮陪位。坐法师。命宏文馆学士上官仪对偫寮读之。廿二年夏六月。天皇大帝居春宫。又制述圣记及菩萨藏经后序。太宗因问功德何最。法师对以度人。自隋季天下祠宇残毁。缁伍殆绝。太宗自此敕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度五十人。戊申皇太子请法师为慈恩上座。仍造翻经院。备仪礼自宏福迎法师太宗皇太子后宫等。于福门执香炉。目而送之。至寺门。敕赵公中书令褚引入。于殿内奏九部乐破阵舞。及百戏于庭而还。廿三年夏四月。法师随驾于翠微宫。谈赏终日。太宗前席攘袂曰。恨相逢已晚。翌日太宗崩于含风殿。高宗即位法师还慈恩。专务翻译。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师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高宗恐功大难成。改用砖塔。有七级。凡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冬十月中宫方妊。请法师加祐。既诞。神光满院。则中宗孝和皇帝也。号为佛光王。受三归。服袈裟。度七人。请法师为王剃发。及满月。法师进金字般若心经及道具等。显庆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法师与佛光王发于驾前。既到馆。于积翠宫终译发智婆沙。法师早丧所天。因扈从还访故里。得张氏姊。问茔垄已平矣。乃捧遗柩改葬于西原高宗敕所司公给。备丧礼。尽饰终之道。洛下道俗赴者万馀人。释氏荣之。三年正月。驾还西京。敕法师徙居西明寺高宗以法师先朝所重。礼敬弥厚。中使旁午。朝臣慰问及锡赉无虚日。法师随得随散。中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译犹未备。众译焉。法师以功大恐难就。乃玉华宫翻译。四年十月法师如玉华。馆于肃成院。五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总廿万偈。法师汲汲然常恐不得卒业。每厉译徒。必当人百其心。至龙朔三年方绝笔。法师翻般若后。精力刓耗。谓门人曰。吾所事毕矣。吾瞑目后。可以蘧蒢为亲身物。门人雨泣。且曰。和上何遽发此言。法师曰。吾知之矣。麟德元年春正月八日。门人元一大浮图倒。法师曰。此吾灭度之兆。遂命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纶。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卅八卷。又造俱𦙁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又造素像十俱𦙁供养悲敬上油各万人。烧百千灯。赎数万生。乃与寺众辞。三称慈尊。愿生内眷。至二月五日夜。弟子光等问云。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颔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初高宗闻法师疾作。御医相望于道。及坊州奏至。哀恸。为之罢朝三日。敕坊州刺史窦师官给葬事。又敕宜听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门人奉柩于慈恩翻经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万。四月十四日葬于浐东。京畿五百里内。送者百馀万人。至总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徙于樊川北原。伤圣情也。法师长七尺。眉目若画。直视不顾。端严若神。自大教东流。翻译之盛。未有如法师者。虽滕澄什康会竺护之流。无等级寄言。其彬彬郁郁。已布唐梵新经矣。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盖莫详位次。非上地其孰能如此乎。又曰。
三藏之生,本乘愿来。
入自圣胎,出于凤堆。
大业之季,龙潜于并。
孺子谒帝,与兄偕行。
神尧奇之,善果度之。
不为人臣,必为人师。
师法未足,自洛徂蜀。
学无常师,鸟必择木。
迹穷夷夏,更讨身毒。
寺入烂陁,师遇尸罗。
王逢戒日,论得瑜伽。
瑜伽师地,藏教泉府
猬●98A7名数,玺抽圣绪。
我握其枢,赤幡仍竖。
名高曲女,归我真主。
主当文皇,臣当蔡梁。
天下贞观,佛氏以光。
光光三藏,是护是付。
付得其人,经纶彬彬。
梵语华言,胡汉相宣。
台臣笔受,御膝前席。
积翠飞花,恩光奕奕。
太宗序教,天皇述圣。
扬于王庭,百辟流咏。
三藏慰喜,灵祇介祉。
蔑彼滕什,曾无此事。
我功成矣,我名遂矣。
脱屣玉华,升神睹史。
发棺开殓,天香馥馥。
地位殊分,神人是卜。
中南地高,樊川气清。
修塔者谁,林公是营。
门人令捡,实尸其事。
铭勒塔旁,捡真法子。
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声音韵谱序淳祐元年五月 宋 · 祝泌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
圣人因音以制乐,分律以谐声,五音所以配天五之阳中,六律所以配地六之阴中也。
音律又各有阴阳之合,故五音分太、少为十,与十干相应;
六律合阴吕为十二,与十二支相符,皆自然之数也。
而乐有遗音馀韵,故五音之外有少宫、少徵,十二律之外有四清声,盖永歌长言之发越,而音声之变尽矣。
昔人岂强分别于此哉,发于人声之自然,参乎造化所以然也。
古乐既亡,中度之音声虽无传,而存于人者未始亡也。
惟人之生,万物皆备,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口之于味,皆有一万七千二十四之别。
故声音臭味之感人,耳目口鼻之辨物,在于人者不约而同。
惟四体之中莫辨乎声音,故其道与政通。
虽五方之言语不通,如吴楚之轻浅,燕赵之重浊,秦陇以去声为入,梁益称平声似去,然至于以言写声,以韵叶音,不问华夷蕃汉之殊方。
所谓七均十六律之自然者播在乐曲,如规矩之于方圆,绳墨之于曲直,所至会同,非有训导师保使之然,而自各能叶合。
有如沤歌之曲不缘方言而间异,翻切之例不随风俗而差殊。
传曰:乐和人声,此造化之大巧,圣人之至教。
人之生阴骘于天,所以异乎庶物者也。
后世声音之学自唐陆法言之《玉篇》、顾野王之《广韵》,能别五音之呼吸、四声之清浊矣。
至于正韵反韵,沙门神珙作九弄反纽,罗纹侧纽,今无能传其三昧者。
胡僧了义三十六字母流传无恙,虽极之遐荒僻峤亦能传习,故蕃国亦有《广明韵》,则字母之教外薄四海皆用之也。
然揆之自然之声音,阴阳无不该之物,轻重无不分之理,有阴则有阳,有清则有浊,有轻则有重也。
今即了义字母论之,唇音分轻重,齿音分清浊,是矣;
舌音分舌上、舌头,曾知舌头即重音,舌上即轻音乎?
牙音、喉音乃不分轻重,半宫、半徵音又止有二字而缺其一,是了义之字母犹未全。
惟《皇极》用音之法,于辱、舌、牙、齿、喉、半皆分轻与重,声分平上去入,音分开发收闭,至精至微。
盖声属天阳,而音属地阴。
天之大数不过七分,而声有七均;
地之大数不过八分,而阴数常偶,故音有十六。
不可缺一,亦非有馀也。
余学《皇极》起物数,皆祖于声音二百六十四字之母,虽得其旨,而未发扬。
偶因官守之暇,取德清县丞方淑《韵心》、当涂刺史杨俊《韵谱》、金虏总明《韵相》,参合较定四十八音,冠以二百六十四姥,以定康节先生声音之学。
若《辨心鉴》合轻重于一致,紊喉音之先后,诚得其当;
添入《韵谱》之所无,分出牙、喉之音,添增半音之字,合而成书。
尚冀博雅好古君子更釐其未的,庶以声音求数,不遗要眇。
盖以开口内转为开音,开口外转为发音,合口外转为收音,合口内转为闭音,此易明而易别也。
余老矣,后有觉者能充之,以定一代之乐,感移人声,还其真醇,岂小补之,是岂声音云乎哉!
淳祐辛丑长至后二浃,鄱人提领干办公事祝泌子泾序。
按:《皕宋楼藏书志》卷四九。又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卷首。
创筑羊马城记 五代 · 李昊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粤若蚕丛启国。
鱼凫羽化于湔山。
望帝开基。
鳖灵复生于岷水
然则疏凿巫峡
管钥成都
而犹树木栅于西州
跨土田于南越。
其后兼并梁汉。
睥睨巴賨。
猎骑奔驰。
秦王褒谷
石牛来去。
路于剑门
空惊化玉之微。
宁获粪金之利。
爰自朔分秦历。
声接华风。
代有雄豪。
迭为侯伯。
运当奇特。
子阳乘虎踞之机。
时遇非常。
元德负龙蟠之势。
若乃张仪之经营版筑。
役满九年。
杨秀之壮观崇墉。
功加一篑。
洎我唐临御。
圣德昭融。
武威雷骇于百王。
文德日辉于四海。
惟兹益部。
扼彼邛关。
蒙王肆猾夏之心。
坦绰苞乱华之志。
时或窥吾卧鼓。
觇我韬戎。
弯弧学射之山。
饮马沈犀之水。
玉帛子女。
漂流凿齿之乡。
珠翠绮罗。
散失雕题之域。
累朝是忘逸乐。
深轸殷忧。
梦卜良臣。
控弹巨屏。
南康王以儒术柔服
教习诗书。
燕国公以将略威怀。
淬磨斧钺。
息波澜于锦水。
创制度于罗城
踰百雉之恒规。
补一隅之阙事。
有备无患。
庇蜀人以金墉。
避狄蒙尘。
安僖皇之玉辇。
云蛮稽颡。
遣使来朝。
航滇河以献珍。
沈黎而纳款。
当庙社阽危之际。
銮舆出狩之秋。
坐制南荒。
终无北寇。
乃燕公之力也。
往以元穹告变。
天禄中微。
夷门方转其斗魁。
王氏遂分其鼎足。
既而庄宗继绝。
皇祚中兴。
灵旗西指于巴庸。
蜀主东朝于伊洛。
先帝以初复地土。
怀远人
须仗权谋。
乃眷勋戚。
于是诏飞丹凤。
何晏于并门。
节立苍龙。
杜悰于井络。
即我太尉侍中平原公分茅金阙。
受瑞彤廷。
帐移竹马之邦。
轮辗木牛之路。
星驰十乘。
雾廓三川。
宣皇风于上事之初。
慰人望于下车之日。
且以城邑自经剋复。
势尚搔摇。
公来如太华之安。
寄得磐石之固。
益民多福。
而遇贤侯。
公旷度涵空。
英风旷古。
袭门冑则重侯累将。
保勋荣则带河砺山。
会族而象简盈床。
奕叶而貂冠满座。
其为盛也。
无得名焉。
顷者以龙战元黄。
虎争区夏。
杀气昼昏于日月。
阵云宵蔽于星辰。
天柱倾欹。
海波动荡。
鼓鼙未息。
干戈日寻。
公是时斡运璇枢。
端持瑶镜。
赞神谋于不测。
断人事以无疑。
献替经纶。
折冲樽俎。
决胜庙堂之上。
制敌掌握之间。
借箸为筹。
举无遗算。
内则翊戴天子。
外则承宁诸侯。
言正色庄。
有犯无隐。
少康之德。
光武兴炎之功。
再造巨唐。
削平新室。
历数允集。
神器知归。
皆由公协和元勋。
光辅洪业。
是知取威定霸。
崇文教以兴隆
安上治民。
修理容而镇静
足以神交旦奭。
士抚平参。
力致大同。
宜亨广运。
以之首扬红旆。
式遏锦川。
古有遗机。
待乎作者。
公临镇之始年。
中兴之四载也。
岁在丙戌春正月十有一日
杖钺而至。
无何期月。
逆帅康延孝
普安窃兵叛乱。
矫诏窥觎。
犯我鹿头营于雒县
势将率众。
必寇近郊。
公白。
清野待敌。
于民何罪。
坚壁而守。
谓我无谋。
况城虽大而弗严。
隍已平而可涉。
众情忧恟。
公意晏如。
飞羽檄以会兵。
伐林木而立栅。
森然棨戟。
密尔横箫。
环以深沟。
屹如断岸。
五日之内。
四面寻周。
民一其心。
士百其勇。
于是精选将领
分部熊罴。
电激妖巢。
火熏狡窟。
一鼓而元凶气丧。
载攻而同恶疲颓。
邓艾于轞中。
庞涓于树下。
长蛇碎首。
封豕析骸。
献捷功于王廷。
扫逋秽于侯甸。
一除芽蘖。
大定疆陲。
公于是提振纪纲。
恢宏典法。
六条已正。
七德兼修。
言出令行。
家至日见。
未几。
先皇厌世。
今上纂图。
圣政惟新。
睿思求旧。
不改山河之寄。
繄社稷之臣。
一年而加珥貂
再岁而升掌武
将军幕下
列虎豹之爪牙。
丞相府中。
排鸿鹄之腹背。
犹且爵盈而不饮。
肴乾而不食。
诊疗生灵。
讨论狱讼。
固以忠为令德。
孝出因心。
奉国家。
勤修职贡。
琛赆萦纡于剑栈。
包茅旁午于玉京。
史不绝书。
府无虚月。
阅其庭实。
标出偫芳。
晋文尊奖之诚。
诏齐桓纠合之业。
天子得以居南面之贵。
销西顾之忧。
万里长城
岌然存矣。
公一旦谓诸将吏曰。
华阳旧国。
宇内奥区。
地称陆海之珍。
民有沃野之利。
郛郭则楼台謺映。
珠碧鲜辉。
江山则襟带牵连。
物华秀丽。
闾阎棋布。
廛陌骈罗。
不戒严陴。
是轻武备耳。
乱臣贼子。
何尝不窥。
南诏西羌。
会闻入寇。
将沮豺狼之意。
须营羊马之城。
吾已揣之。
众宜协力。
封章上奏。
揆日量工。
分界绳基。
辨方画址。
百城酋壮。
呼之响答以云来。
十万貔貅。
令之风行以雾集。
杵声雷震。
版缘云排。
王猛鬻畚于城隅。
傅说飞锹于岩下。
公间日巡抚
役者忘疲。
周给米盐。
均颁牢酒。
如效五丁之力。
才踰三旬而成。
克就厥功。
不愆于素。
远而望也。
象众山之迤逦。
俯而瞰也。
若峭壁之斗悬。
掘大壕以连延。
增长堤而固护。
鸷鸟搏兮可
武夫勇兮莫干。
摩垒者谅之摧心。
守陴者由之示暇。
旧城峥嵘而后竦。
新城崨嶪以前蹲。
势而言之。
泰岳之与梁甫
亚而称矣。
若夫子之与颜回
重门开而洞深。
危楼亘而翼展。
至若八月之江澄寒碧。
七星之桥架晴虹。
伟乎津梁。
成兹壮丽。
公以罗城虽设。
智有所亏。
重筑大敌镇于四角。
嵚岑挂兔。
突屼栖乌。
俨楼橹于泬寥。
悬刁斗于天表。
其东南也。
直分象耳。
迥眺蛾眉。
云霞敛吴楚之天。
烟水送黔夔之棹。
其西南也。
旁连玉垒。
平视金堤。
宵瞻火井之光。
晓望峰之彩。
其东北也。
树遥云顶
郁金堂
雨收而叠嶂屏新。
霭薄而重峦昼暗。
西北也。
襟袖广汉
肘腋天彭。
鱼龙跃万岁之池。
鸾鹤舞阳平之化。
其或碧鸡啼晓。
金马嘶风。
拥旄戟以登临。
睹山川之形胜。
有以见公心同轩镜。
窜詟鬼神。
手秉汉钧。
锱铢造化。
能于昭代。
树此丰功。
鄙金瓯为漏卮。
铁瓮为凡器。
其兴也已当农隙。
其罢也不害农时。
旨咨嗟。
王纶奖录。
诏书敕知祥。
省所奏。
重修葺当府城池。
已取十二月一日兴功。
事具悉。
卿宠分玉节。
荣镇锦城
守富贵以无疆。
慕功名于不朽。
特峻金汤之固。
以威蛮貊之邦。
况属年丰。
复当农隙。
既暂劳而永逸。
尤豫备于不虞。
益见庙谋。
允符朝寄。
省阅陈奏。
嘉叹殊深。
公犹归善于君。
让功于下。
诸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彭州刺史上柱国李仁罕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汉州刺史上柱国赵廷隐右厢马步军都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守州刺史上柱国张知业等。
家传义烈。
世袭丕勋。
拓弓而霹雳声乾。
挥剑而鱼丽阵破。
曹景宗鼻头火出。
薛延陀髭尾烟生。
英毅无俦。
智谋咸博。
左都押衙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蜀州刺史上柱国潘在迎等。
或鼎钟盛族。
或书剑名门。
佩鞬执弭以从戎。
凭轼搴帷布佐理。
至于华皓。
不坠忠劳。
是能领袖雄藩。
表仪会府
而皆躬临卒列。
统摄庶工。
扬干之乱行。
绝赵罗之辞役。
明兴晦息。
日就月将。
巨绩告母。
偫才叶赞。
天成二年丁亥岁十二月一日起工版筑。
至三年正月八日毕手。
公再飞章上奏。
诏曰。
敕知祥。
省所奏。
修治城壕毕功。
事具悉。
百堵皆兴。
四旬而毕。
罗城而云矗。
引锦水以环流。
外禦蛮夷。
中权帷幄。
公家之事。
相业可观。
备览奏陈。
殊深嘉奖。
于以表纶綍褒扬之宠。
知朝廷倚注之恩。
新城周围凡四十二里。
竦一丈七尺。
基阔二丈二尺。
其上阔一丈七尺。
别筑陴四尺。
凿壕一重。
其深浅阔狭。
随其地势。
自卸版日构覆城白露舍四千九百五十七间。
内门楼九所。
计五十四间。
至三月二十五日停运斧斤。
其版筑采造军民。
共役三百九十八万工。
执事糇粮。
及役罢赏赉。
斗支秤给。
缗贯囊装。
其数凡费一百二十万。
其诸将大校。
出良驹于皂栈。
解重带于腰围。
选其纤柔。
释其好玩。
曾无顾爱。
一以颁酬。
其县大夫及寮佐已下。
或赏之器帛。
或给以缗钱。
咸有等差。
无不均普。
公却奢从俭。
节事省财。
马如羊而不入私门。
金如而不藏私橐。
悉肆公家之利。
尽充王事之资。
图有谓之功。
非无度之费也。
公诚欲为而不载。
朴而无文。
众意未然。
墙进固请。
四民喧阗于衙阃。
万口号沸于阶墀
父老曰。
公侯政洽神明。
慈如父母。
前年定延孝之乱。
今岁防蛮蜑之虞。
尽力城隍。
务安井邑。
遂使我等保家庇族。
养老宁冲。
如是者功德在民。
忧勤报国。
安可不叙述休烈
雕篆贞珉。
岂不美欤。
何容辞也。
公谓诸宾佐曰。
抑闻乘人之约。
义士犹或不为。
贪天之功。
智者宜然不取。
边备。
式耀国威。
将欲罄臣节于一时。
彰帝猷于万古。
殊非已力。
难遏人情。
谁当游夏之才。
请纪见闻之事。
昊相门牢落。
堂构萧条。
翁归文武之材。
明时待问。
荀息忠贞之志。
暗室不欺
寐酣而白凤昂藏。
染翰而墨龙夭矫。
嗟乎。
邓禹秉钧之岁。
虽庆承家。
陛机赴洛之年。
不堪观国。
空馀壮节。
退卜良知。
驱车幸返于故园。
提笔谬登于华馆。
金台玉帐。
敢差彦之肩。
绿水红莲
获继鹓鸾之踵。
酷惭薄技。
莫赞雄猷。
杜征南以矜大平吴。
沈碑汉水
窦车骑以章明出塞。
勒碣燕山
犹能炳著简书。
发撝功业。
宁偕巨制。
永固坤维。
尚乏黄绢之辞。
孰拂白圭之玷。
受恩禀命。
纪事表年。
巍巍乎不骞不崩。
何患于为陵为谷。
致书秦王请降 陈朝 · 陈叔文
 出处:全隋文卷十五
窃以天无二日,晦明之序不差;
土无二王,尊卑之位乃别。
今车书混壹,文轨大同。
敢披丹款,申其屈膝(《陈书·晋熙王叔文传》,隋行军元帅秦王至于汉口叔文巴州刺史毕宝等请降,致书于秦王。)
秦孝王并州作诗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四言诗 押词韵第四部
隋书本纪曰:开皇十年高祖并州。宴秦孝子相。帝为四言诗。明年子相卒。十八年秦孝王薨。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
一朝花落,白发难除。
明年后岁,谁有谁无(○隋书二十二。《诗纪》百二十。)
伐陈檄萧摩诃等文(《文苑英华》此题为侯莫、陈悦檄萧摩诃等文。原校云:悦,西魏永熙三年卒。隋伐陈,以侯莫、陈颖为行军总管,悦当作颖。梅鼎祚云:《隋书》颖本传,颖从秦王俊鲁山道伐陈。又《秦王俊传》:山南道行军元帅,督三十总管汉口,为上流节度。则此檄称寡人乃秦王俊,如晋王广檄陈江总等称寡人也。今以属秦王,然不晓何人笔耳。) 隋 · 杨俊
 出处:全隋文卷八
夫文轨未同,江湖致阻,风云密迩,良用依然。
肇岁犹寒,想如宜也。
经始戎务,念以劳怀。
寡人肃禀天策,爰征不庭,悬旌秣马,今次枫岸。
夫时有盛衰,运有兴灭。
积德必庆延后嗣,长恶则祚不及远。
陈氏往因际会,窃有金陵,茜顼承立,遽相屠害。
叔宝嗣伪,弥复忍虐。
沈酗日增,内荒愈甚。
雕墙峻宇,加锦绣于土木;
严刑酷法,陷人物于涂炭。
谏士丧身,元良钳口。
无道之极,自古罕闻。
有一于此,何可不灭?
斯皆公等所悉,素匪寓言。
我皇诞膺灵命,光临大宝,再辟乾坤,重悬日月。
历代逋诛之寇,旷古不羁之民,感我仁风,咸沐至道。
唯彼吴越,犹未革心。
主上义存字小,含以宽大,冀能抚肓彼民,守其封域。
而穷凶极暴,日就月将,士庶无聊,人神共愤。
乞师继轨,献款相寻,悯彼黎元,实兴我役。
已有别诏,止废伪主之身;
此外士民,咸从荡涤。
西自巫峡,东达沧海,巨舰覆波涛,楼船出云雾。
瓜步、六合,当腹心之冲,渚宫汉口,据上游之势,曲江镇扬,据其要津,铁马介夫,千群万队,攘袂扼腕,唯所用之。
彼国兵士,多少备见,以寡御众,理在非敌,救首救尾,将何以及?
况复士无斗心,人怀二志,身虽擐甲,情在倒戈。
假使穰苴更生,孙武犹在,亦不能施其智略,况异昔日者乎?
往者吕梁之师,一举歼灭;
淮南之地,二旬悉平。
彼之将帅,皆奔走之馀,何可用也!
世公早涉戎旅,备经征行,安危之势,如近目前,得丧之机,若观掌内。
以国家今日之盛,伪主若犹可全,为其展效,容复可尔?
江东难立,有识同知,陈氏必亡,贤愚共见。
天之所废,谁能兴之?
既无所成,徒自倾覆。
夫毒蛇螫手,壮士断腕,岂不惜其肌骨?
所存者大也。
公若转祸为福,因机立功,翻然奋飞,共弘大业,则江东士众,免于锋刃之苦,天下生民,欣然太平之世。
公当位极台鼎,福延子孙,爰及宗族,咸加荣宠。
岂与夫不识天命,拒我王师,举死扶伤,履涉膏血,同年共日而语哉!
斯皆肝膈至言,成败大理
幸非可惑,宜早图之(《文苑英华》)
释智顗 隋 · 杨俊
 出处:全隋文卷八
冬暮寒切,道体何如?
法务勤辛,有以劳悆。
安州方等寺奉为皇帝修立,屈法师向彼行道,甚不可言。
已令所司,发遣供给。
愿以熏修为怀,不惮利涉也。
道深敬德,遣白不具。
弟子杨俊和南。
十二月十七日(《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第二书 隋 · 杨俊
 出处:全隋文卷八
倾仰每深,甚热,禅师道体何如?
修习不乃劳心也。
夫由有展,企结良深,愿珍德遣白不具。
弟子杨俊和南,五月十九日,奉施沈香等如别,至愿捡领。
沈香十斤,笺香十斤,熏陆少许,右牒薄申供养(同上)
隋秦孝王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六
维开皇二十年六月二十日丁丑上柱国秦孝王薨于仁寿宫。
呜呼哀哉!
八元八凯,济济虞则;
《周南》、《召南》,赫赫周国
于穆孝王,绍彼明德。
天实丧予,歼我刚克。
呜呼哀哉!
如何上灵,降此灾否。
国丧宗臣,家亡千里。
呜呼哀哉!
爰初不豫,冕旒视疾。
及至大渐,停銮驻跸,亲临属纩,俯观彻瑟,悲动皇情,痛深慈膝
一辞明世,千秋长幕;
□□如何,绵绵终古。
仲秋卜宅,将归泉户,梁山之阳,永宁后土。
呜呼哀哉!
余寡兄弟,爱笃弥深,奄然零落,痛体伤心。
呜呼哀哉!
追悼无及,永分古今。
神虽虚翳,徽声靡替,诔王德音,贻千百世。
乃作诔曰:皇隋启运,应天顺民。
保兹七百,静彼四邻。
利建宗子,藩屏懿亲。
孝王惟允,俾侯于秦。
爰自圣章,天性诚愿
色养烝烝,孝立名建
恭近于礼,耻辱斯远。
嘉之弗忘,惧而无怨。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温温居德,肃肃厉精。
恭敬表志,退让为情。
韡此棠棣,敦斯鹡鸰。
仲称令弟,叔曰仁兄。
猗欤我弟!
好学无替,九流日修,三馀卒岁。
琴台夜开,书帷昼闭。
聪敏若神,雄辩无滞。
妙矣声律,明哉龟筮。
玄象风角,于焉及睿。
允文允武,多才多艺。
惟善惟乐,为仁为惠。
天挺出群,英图命世。
钦若孝王,容止堂堂。
振鹭将集,凤雏斯翔。
人之领袖,国之辉光。
辉光伊何,肃肃翼翼。
义以处身,仁以经国。
明烛絷符,财成渊塞。
靖恭尔位,好是正直。
令闻令望,无反无侧。
皇枝良干,日富英声。
宣风作伯,盘古维城。
东京旧都,河南殷博。
惟我哲王,行台惟寞。
飞辔崤、函,褰帐伊、洛。
德被汝坟,仁行巩亳。
西秦右地,实赖英雄。
实惟王化,乃即龟蒙
惠和布泽,易俗移风。
亹亹孝王,仁而能断;
德敷大国,有符公旦。
移镇樊征,述职江汉
地接寇雠,棱威靖难。
文德招远,怀劳伐叛。
暂辍外藩,入侍天轩。
典兹戎卫,仍居纳言
宝敛横曜,丰貂尤温。
周卫清切,敷奏便繁。
献替惟允,禁旅斯敦
伪陈不恭,轶我炎鄙。
王赫斯振,将清江涘。
图斯元帅,难全其备。
唯我孝王,膺兹无愧,恭行天讨,受脤建旗,申威鄂渚,鞠旅江湄,军容赳赳,逋丑禗禗,云陈不布,高城靡恃,泥首衔璧,请命于台,兵不血刃,野无横尸,善战不阵,我弟于兹,金陵戡定,饮至京师
广陵、淮海,一都之会,牧彼顽民,作相于外,时两随车,棠阴逐盖。
晋太原,寄隆望大,表里山河,要冲襟带,东自维扬,回旌转旆,善政廉平,于斯为最,胡虏畏威,氓黎荷赖,烽火戎马,俱清边界。
寒暑失御,庸卫弗开,言旋京邸,去彼丛台,扈驾仁寿,抚席岩隈。
连绵药饵,岁去年来,秀而不实,祸极生灾,天胡不吊,木坏山颓。
呜呼哀哉!
至尊废朝而悼伤,皇后辍膳而摧痛。
秦国之永辞,剧梁武之长送。
昆弟哀哀而日嗟,僚友嗷嗷而悲恸。
呜呼哀哉!
叹日月之不居,何卜远之讵促,旌旐飘飖而从风,笳管酸嘶而响谷,服马顾而不能行,挽夫悲而不成曲。
霜霰落兮山谷寒,木叶下兮丘陇残。
风飕飕而吟树,泉幽咽而悲湍。
离群之兽绝迹,孤飞之鸟悲酸。
背离宫而东转,历山邸而北度,去甲第之楼台,即荒田之丘墓。
昔时鸣銮而戒途,今日灵輀而启路,临朝谒之平衢,永绝兹之一步。
傥若神而有灵,几悲伤而留顾。
呜呼哀哉!
弃永日之昭昭,袭长夜之修悠,苦玄扃而无晓,悲黄泉而永幽。
湮盛年于万古,沮壮志于千秋。
呜呼哀哉!
恸反哭于秋季,悲复归于故地,尹形游而不迁,何魂茕之空志。
呜呼哀哉!
酒樽浮尘兮独满,琴弦含风兮自断。
冥夜久其何期,焉知岁月之长短。
孝王与我,体密情亲,孔怀之笃,有逾常伦。
昊天何酷,哀哉哲人!
奈何吾弟,先我长沦,烦冤痛毒,悲恨何陈。
呜呼哀哉!
痛母弟之同胞,弃共被之寒郊。
岂止三荆之变色,非为四鸟之分巢,遽一朝而云逝,曷何去而何止。
形未舍目,言犹在耳。
彼苍者天,子何甚矣。
嬛嬛友于,哀哀吾子。
痛当奈何,痛当何已!
想仿佛而不见,犹盘桓而伫立;
空抚膺而莫追,抑饮泪而何及。
呜呼哀哉!
嗟地久而天长,终伦彼乎幽方,徒春华而秋落,不复见我弟兮孝王
何谢安之蔬食,岂子路之丧亡。
独端忧而无告,徒哽塞而追伤。
悲莫悲兮长别,痛莫痛兮终绝。
因凄怆以写情,恸人琴而永诀。
呜呼哀哉(《文苑英华》八百四十二)
天台国清寺智者禅师碑文 隋 · 柳䛒
 出处:全隋文卷十二
臣闻在天成象,穹苍之法存焉,在地成形,区方之均效矣。
二仪既尔,三才囧然。
上圣之姿,为王所以敬教;
先觉授道,契会方乃升仙。
是故命驾崆峒,纡光善卷,箓图宣业,赤诵弘风
练质九府之间,腾虚六合之内,斯并权宜汲引,暂保逍遥。
终覆蔽于苦空,卒邅回于生死。
未臻夫不生不灭,无去无来。
匪实匪虚,非如非异。
常乐我净,凝寂恬愉,不可思议之解脱也。
粤若我大隋皇帝,法讳总持,载融佛日。
瑞发净宫,利见法王
应阎浮主,以封唐入绍。
叶继高辛,立圣与能。
祚隆姬发,自天攸纵。
包大德而翼小心,希世膺期;
内文明而外柔顺,知微知彰。
鉴穷玄览,乃武乃文,能事斯毕。
永嘉失驭,海内分崩。
将险擅强,各树君长。
礼乐沦于非所,龟玉毁于殊方。
书轨竞分,殆三十纪。
天将悔祸,稔恶有辰。
皇上道蔼汾阳,迹光代邸,地隆分狭,神功潜著。
于时高庙灵漠,深思统壹。
专征仗钺,帝曰斯哉。
惟君惟睹,知臣知子。
乃扬于万里,问罪九伐。
一举而定江左,再驾而熸馀烬。
浮天争贡,海外有截。
虽高离之备五臣,周旦之尹十乱,本枝盛续,畴昔多惭。
盘石究勋,契书莫并。
于是三能宗铉,九命惟扬。
本之于仁慈,施之以声教,行之以要道,体之以无为。
姑射杳然,尚想渊赜。
沧波壮灾,思济舟航。
以为能仁种觉,降兹忍士。
信相入道,净戒居先。
梵网明文,深传萨埵。
国师僧宝,必兼禅慧。
会稽天台山大禅师者,生而神光照室,两目重瞳。
禅师法慧智顗颍川陈族,太丘道远,季伯风延,典午丧乱,播迁华容
父起祖,梁使持节散骑常侍封益阳县开国侯
禅师风彩韶悟,龆龀希有。
年过少学,便诵法华。
父为求婚,方便祈止。
儒门史馆,多所瞥明。
杜下濠上,弥所深得。
诸宫覆没,便即蔬菲。
及启弱冠,于长沙之果愿寺出家。
护戒如明珠,安心若止水。
历听经论,但使一闻,得之于心,传之于口。
湘潭局狭,未大机,拂迹衡扬,安步坟汝。
往大苏山,请业惠思禅师
禅师见便叹曰:忆昔灵鹫,同听法华,令进我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
停二七日,诵药王品。
至诸佛同赞之句,寂然入定,明慧便,起而白师。
师曰:非尔弗感,非我莫识。
所入定者,法华三昧之前方便。
及闻持陀罗尼也。
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亿品,寻汝慧辩,所不能穷。
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常约仁王缨络,龙树马鸣,立三观四教,述师本宗。
以为大乘枢键,得下御内。
硕学流通,智以藏往。
徵育王之初建,正教神以知来,鉴周武之灭大法。
乃高蹈豫举,翔集天台,历游名山。
言造庐岳秦孝王作镇淮海,遣信迎屈,对使者曰:虽欲相见,终恐缘差。
即累旬大风,妖贼竞起,水陆俱阻,安坐匡岫?
既而龙于龛难,仍代孝王,爰伯邦域,洁诚延请。
顺流背风,数日遄到。
亦既觏止,便定师资,等善意之仰妙光。
高宗之得傅说,再三固辞,无可与让。
开皇十一年岁次辛亥月旅黄钟二十三日辛丑,于扬州大听寺设无碍大斋,夤受菩萨戒法。
降作伯之尊,由宗师之典。
释龙衮而披忍服,去桓圭而传戒香。
初心,诸佛致礼。
于时天地交泰,日月载华。
庭转和风,空浮休气。
林明七觉之华,池皦八净之水。
化覃内外,事等阿输之城;
教转法轮,理符宝冥之窟。
文武僚寀,俱荫慈云。
欣欣焉,济济焉,肃肃焉,廱廱焉。
经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显发三愿,真正十受,如一切色,悉入空界者,其斯之谓欤?
法事云毕,士珍备舍。
出居于城外禅众之精林,四事供养,睿情犹疑未满。
以为师氏礼极,必有嘉名。
伊尹之曰阿衡,吕望之称尚父。
检地持经智者师目,谨依金口,虔表玉裕,便克良辰,躬出顶礼。
虽有熊之登具茨,汉文之适河上,方之蔑如也。
智者内行外奖,诸佛之深训。
实惠方便,大士之兼通。
帝释檀那,既包信解。
仁王摄受,远能博益。
逡巡告退,言归旧山。
殷勤请留,重违高意。
四皓之饵术南山,二疏之散金东海,振锡离尘,始称出世。
瞻言儒者,未足为荣。
窃以四明天台,剡东之玉岫;
雨谣云峁,鄞南之金庭。
峻极于天,仰扪白日,盘镇于地,俯镜沧海。
云霞沆瀣,霏拂轻襟。
虹霓鸳鸾,胜承飞舄。
华果竞发,常迷四时。
药草森罗,孰分亿品。
道猷往而证果,兴公赋不能申。
寺基本属始丰,峰名佛陇。
元有定光禅师,隐显变见,先居此峰,常谓弟子云:「不久当有胜善知识,将领徒众,俱集此山」。
俄而智者越江渡湖,翻然来萃。
忽闻钟声,声振山谷。
即问师,声之所以。
答云:「此是楗槌集僧得住之,颇忆曾经举手引时不」?
智者即悟。
年至十五,稽颡礼佛。
恍焉如梦,见极南山
临大海曲,有僧如今师,举手接上,云汝当居此处,汝当终此焉。
拜言悲喜,滂沱涕泗。
仍于佛陇之南,寻行寺域。
便见五峰围绕,等耆阁之山,两溪夹泻,若缙云之涧。
披榛开途,葺用茆茨,功德严林,常熏薝人。
忍辱墙院,无劳关槌。
猿啸蚿吟,泉籁乡杂,飞走听法,驯伏轩墀。
西南有永丰江派,与浙源分岭,东会于海,潮波往还。
数百里间,村人常以渔捕为
陶渐回向,焚罛废梁。
垦田种果,翻成富实。
深信解者,多作沙门,慈化所覃,皆此连类。
师无常已后,欲大修立,忽睹一僧,如师年素,语智者云:若欲造寺,今未是时。
三国成一,有大势力人,能为起寺。
寺若成,国即清。
当呼为国清寺
此言杳漫,孰当信者?
岂期符应?
冥契在兹。
逮于我君,临边岁久,孝性淳至,入京省谒,旋迈江都,登命舟楫,迎来镇所,使乎至彼,便事褒束,谓大众曰:「在上意重,弗敢致辞。
然往而不反,因此长别」。
谓弟子云:「当成就陇南下寺,其堂殿基址一依我图」。
侍者答云:「若无师在,岂能成办」?
重谓之曰:「当有皇太子,为我建造。
汝等见之,吾不见也」。
行百馀里,到剡东之石城寺
寺有百尺金缋石像,梁太宰南平元襄王镌创。
自有灵迹,因此见疾。
右胁而卧,忽然风云变色,森耸,宛如天乐。
来入房户,起坐合掌,神色熙怡。
顾侍者云:「观音来迎,不久应去」。
弟子智朗请曰:「佛许圣贤临终,位行得。
乞垂晓示,方思景慕」。
答云:「我只五品弟子位耳」。
案五品即是法华三昧前方便之位。
宛与思师,昔语冥一。
仍命笔作偈,口授遗书。
辞理切诣,深陈胜缘。
潜来密往,誓当影护。
为撰《净名义疏》一部,俱时送来。
仍索僧伽梨大衣,手自披著。
回身西向,端坐迁神。
春秋六十。
旬日建斋。
跏趺流汗,珠团发际,露泫胸间,欲示诸法。
本自不生,今则无灭。
绳床舆还,佛陇轻举,有若浮空。
尔时开香龛,都不异昔。
驿使初计,震动于宸心。
爰舍净财,随申功德。
邮传相望,创起塔庙。
寺虽本地,其旧维新。
琼宇绀堂,凭国灵而模忉利。
鹫头狼迹,因寂默而为道场。
班倕竞逞,钩龠名匠。
庶民子来,成之不日。
神明扶持,欻同踊见。
背高就下,因层岳而基殿堂。
仰眩俯临,信玲珑而胜画缋。
多宝分座,俱受璎珞。
天冠表刹,如连梵幢。
金函玉牒,常敷讲肄。
禅诵律仪,无违师法。
斯可谓头陀之极地,弥陀之净方。
与阿耨而常盈,同须弥之永固。
暨乎重光纂历,天成地平。
以今大业元年九月,銮舆幸巡淮海,𥆄瞩江南
惆怅台岳,集扬州名僧,咸问之曰:「智者立寺,权因山名,宜各述所怀,朕当详择」。
累日未奏,会寺僧智璪,衔状而来,具条昔年师国清之称。
太史案此语乃周建德之初,八表未同,三方鼎峙。
今四十馀年,圣证县符,明时徵应,诏付著作,书之左史
仍敕皆籀篆题寺门。
即遣舍人,并施基业,赴十一月二十四日先师忌斋,使乎集僧。
跪开石室,唯见空床虚帐,藓苔蛛网。
法侣号咷,等初灭度
公私扼掔,若无瞻依。
又法会千僧,各有簿籍。
造斋点定,忽盈一人。
有司再巡,还满千数。
及临斋受嚫,复成千一。
执事惊愕,出没难辨。
岂非先师化身,来受国供?
王臣反命,具奏一条。
当扆睟容,深洞灵迹。
百司拜贺,四海驰声,至矣哉!
象法未沦,佛种常续。
乃圣几感,大师应变。
妙力难思,神图方永。
祥基瑞国,杂沓葳蕤。
焕乎斯之盛者也!
昔金龙尊王赞佛功德,宝积长者献盖称扬,范武子声犹在民,臧文仲言垂不朽,矧乎道树胜由,师门福地。
而建崇云碣,表际金刚。
俾命丝纶,织载辞理。
若夫记言记事,史官之成则;
散华贯华,法藏之鸿演。
敢重述宣,乃作颂曰:
龙图画卦,裁萌五典。
金轮拯溺,止弘十善。
岂若我皇,树功宏缅。
还源本净,归途今显。
镜鉴先哲,筌蹄何浅。
天造草昧,日月斯升。
高山巨海,或影或澄。
虎啸风起,龙跃云兴。
至人几渐,养正遵承。
谦尊本裕,师范推膺。
只谁允矣,具瞻克胜。
熏禅观寂,如靖凝。
精义泉涌,如泮冰。
我有匠石,正直从绳。
我有津济,舟楫斯凭。
虔临拳拳,悦受兢兢。
能资万行,混成一乘。
六反震动,十方叹称。
同声相应,信而有徵。
至诚感神,道合符契。
渊乎智者,波澜靡际。
帝师既沃,天台还憩。
于山之阿,于川之澨。
沧溟浩瀚,峰崖迢递。
日浴扶桑,月穿丛桂。
上踵婺采,傍通禹计。
素湍风激,赤城霞曳。
仁智肥遁,山林亏蔽。
无言不酬,既符声响。
无德不报,有均景象。
初卜庵萝,归诚恋仰。
显允师,久要长往。
非皦若昧,镜形如曩。
寺号国清,灵扉潜敞。
孰意我师,遽缘安养
龙楼夙记,鹤关无爽。
宸居在昔,哀构祇园。
令终如始,师严道尊。
揆日方昼,觇星正昏。
置槷崇栋,削屡成垣。
岩分莲萼,泉毖桃源。
仙窗夏冷,禅室冬温。
玉阶驯豹,金刹栖鹓。
风和宝铎,空转珠幡。
百谷时秀,万果林繁。
灵芝禅悦,甘露天镈。
玉趾案地,净域惊魂。
金布贸苑,天宫俨存。
创造之福,胡可胜原。
轮奂洞彻,庄严修设。
波斯融冶,优填剞劂。
金容月满,玉豪霜洁。
象译翻度,龙宫披阅。
法嗣诜然,端心障灭。
泰阶既平,王道既清。
殊途同致,无虑何营。
皇思睿赜,邃达忘情。
有本空,空常有并。
坛戒度重,定慧真精。
乾临朗鉴,远供凭诚。
大众香洒,拜阙龛楹。
全身座间,严扃网萦。
伽叶佛陇,贤劫齐声。
饭僧数溢,瑞我隆平。
身田雨润,心树华荣。
见在同植,将来共成。
有如悬镜,反照今生。
有如圭臬,曾不亏盈。
神力自在,游戏香城。
菩提具足,赫赫明明(《释藏》起字四号,《国清百录》四)
韵纂序 隋 · 潘徽
 出处:全隋文卷十四
文字之来尚矣。
初则羲皇出震,观象纬以法天,次则史颉佐轩,察蹄迹而取地。
于是八卦爰始,爻文斯作,绳用既息,坟籍生焉。
生如龙策授河,龟威出洛,绿绨白检,述勋、华之运,金绳玉字,表殷、夏之符,衔甲示于姬坛,吐卷徵于孔室,莫不理包远迩,迹会幽明,仰协神功,俯照人事。
其制作也如彼,其祥瑞也如此,故能宣流万代,正名百物,为生民之耳目,作后王之模范,颂美形容,垂芬篆素。
暨大隋之受命也,追踪三、五,并曜参辰,外振武功,内修文德。
飞英声而勒嵩、岱,彰太定而铭钟鼎,春干秋羽,盛礼乐于胶庠,省俗观风,采歌谣于唐、卫。
秦王殿下,降灵霄极,禀秀天机,质润圭璋,文兼黼黻。
楚诗早习,颇属怀于言志,沛《易》先通,每留神于索隐。
尊儒好古,三雍之对已遒,博物多能,百家之工弥洽。
遨游必名教,渔猎唯图史。
加以降情引汲,择善刍微,筑馆招贤,攀枝伫异。
连城于井里,贲束帛于丘园,薄枝无遗,片言便赏。
所以人加脂粉,物竞琢磨,俱报梁,各施鸣吠。
于时岁次鹑火,月躔夷则,骖驾务隙,灵光意静。
前临竹沼,却倚桂岩,泉石莹仁智之心,烟霞发文彩之致,宾僚雾集,教义风靡。
乃讨论群艺,商略众书,以为小学之家,尤多舛杂,虽复周礼、汉律,务在贯通,而巧说邪辞,递生同异。
且文讹篆隶,音谬楚、夏,《三苍》《急就》之流,微存章句,《说文》《字林》之属,唯别体形。
至于寻声推韵,良为疑混,酌古会今,未臻功要。
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伤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
遂躬纡睿旨,摽摘是非,撮举宏纲,裁断篇部。
总会旧辙,创立新意,声别相从,即随注释
详之诂训,证以经史,备包《骚》《雅》,博牵子集,汗简云毕,题为《韵纂》,凡三十卷,勒成一家。
方可藏彼名山,副诸石室,见群玉之为浅,鄙悬金之不定。
爰命末学,制其都序。
徽业术已寡,思理弥殚,心若死灰,文惭生气。
徒以犬马识养,飞走怀仁,敢执颠沛之辞,遂操狂简之笔。
齐、鲁富经学,楚、郑多良士,西河之彦,幸不诮于索居,东里之才,请能加以润色(《隋书·潘徽传》,秦孝王俊遣撰集字书,名为《韵纂》,为序。)
秦王二子承嗣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九
《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子以母贵。
贵既如此,罪则可知。
汉时栗姬有罪,其子便废,郭后被废,其子斯黜。
大既然矣,小亦宜同。
秦王二子,母皆罪废,不合承嗣(《隋书·秦孝王俊传》)
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观乎天造草昧之初。
有圣经纶之始。
原鹿逐而犹走。
乌飞而未定。
必有异人间出。
命世挺生。
负问鼎之雄图。
郁拔山之壮气。
控御英杰。
鞭挞区宇。
志逸风飙。
势倾海岳。
或一丸请函谷
或八千以割鸿沟
夏殷资以兴亡。
楚汉由其轻重。
懋功隳乎既立。
奇策败于垂成。
龙门以摧鳞。
望天池而坠翼。
求之前载。
岂代有其人者哉。
公讳
字元邃
陇西成纪人
自种德降祉。
宏道垂风。
导碧海之长澜。
竦阆峰之遥构。
家传馀庆。
明哲继轨。
论文德则弼谐舜禹。
语武功则经纶秦汉。
其馀令闻令望。
且公且侯。
垂翠緌拖鸣玉者。
盖亦耆旧未得尽传。
良史莫能详载矣。
曾祖弼。
周太师上柱国卫公。
祖曜。
周太保魏公
父宽。
上柱国大将军凉州总管蒲山郡公
并匡周之美。
吕望愧其嘉谋。
平吴之功。
杜预惭其远略。
公渥洼龙种。
丹穴凤雏。
降列象之元精。
禀成形之秀气。
云生五色。
一日千里。
起家左亲卫东宫千牛备身
趋驰武帐。
晖映廊庑。
出入龙楼。
光生道路。
隋文帝精华已竭。
义不断恩。
始开陵长之源。
将致覆宗之祸。
公见机而作。
谢病言归。
优游经史。
晦明藏用。
风尘靡杂。
宾友简通。
交必一时之俊。
谈必霸王之略。
尚书令景武公杨素
崖岸峻峙。
天资宏亮。
壁立千仞。
直上万寻。
关西孔子
追陜东之姬旦
深谋远鉴。
独步当时。
公年甫弱冠。
时人未许。
景武一见风神。
称其杰出。
乃命诸子。
从而友焉。
并结以始终之期。
申以死生之分。
暨有隋二世
肆虐黔首。
三象雾塞。
五岳尘飞。
妖灾所臻。
匪唯血落星陨。
怨讟所动。
宁止石言鬼哭。
辙迹遍于天下。
徭戍穷于海外。
冤魂塞宇宙。
白骨蔽原野。
坟垄发掘。
城郭邱墟。
万里萧条。
人烟断绝。
公与楚公协契。
共拯横流。
未息溟海之波。
几及昆冈之火。
亡自道中。
窜身草泽。
奋臂大呼。
偫雄向起。
豹变梁楚。
凤翔巩洛
据敖庾而塞轘辕。
太行而临白马。
九服诸侯。
四方豪杰。
或跨州连郡。
或称帝图王
合从缔交。
争亡秦族者。
莫不驱兹青犊。
背彼黑山
击长毂以雷奔。
望高旗而电集。
不期而会者以百千数。
遂大开幕府
肇启霸图。
敷七德以宣威。
掩八纮而取俊。
鳞羽毕萃。
草泽无遗。
于是发人文以化之。
播仁义以乘之。
应时机以鼓之。
总偫策以决之。
九野风驰。
六合雷骇。
弹压赵燕。
振惊江汉
世充甚昆阳之败。
炀帝同望夷之祸。
化及师歼于黎阳
建德稽颡于河朔
七国之地。
四为我有。
五都之所。
三在域中。
胡骑千偫。
长戟百万。
馀马则河洛可竭。
作气则嵩华自飞。
近无不怀。
远无不肃。
声溢寰宇。
威慑华夷。
属人神乏主。
以天下为已任。
荒裔伫来苏之望。
遗黎有息肩之所。
虽实下民伊赖。
然非上帝所临。
壮志展于人谋。
雄图屈于天命。
始先鸣于大树。
终垂翅于偫孽。
乃眷西顾。
举兹东夏
载驱周道。
来谒承明。
曰念功。
降兹休命上柱国邢国公
光禄卿
公威虽未振。
主自为谋。
盖当世旧部先附。
多出其右。
故吏后来。
或居其上。
怀渔阳之愤愤。
耻从吴耿后列。
淮阴之怏怏。
羞与绛灌为伍。
负其智勇。
颇不自安。
俄属元帅秦王
经营洛。
亦亲承秘策。
率卒先行。
既出鸡鸣之关。
方次休牛之塞。
诏命施号。
更尽嘉谋。
公想云梦之伪游。
青衣之诈反。
心辞魏阙之下。
志在江湖之上。
范蠡之高蹈。
赤松之远游。
熊耳峰危。
羊肠路险。
降吴不可。
归蜀无路。
短兵既接。
修途已穷。
阴陵失道。
讵展拔山之力。
骓马不逝。
徒切虞兮之歌。
临阵丧元。
时年三十有七。
故吏上柱国黎阳管曹国公徐世绩等表请收葬。
有诏许焉。
公体质贞明。
机神警悟。
五行一览。
半面十年。
雅善书剑。
尤精文史。
轻一夫之勇。
学万人之敌。
至于三令五申之法。
七纵七擒之功。
出天入地之奇。
拔帜拥沙之策。
莫不动如神化。
应变无穷。
负纵横之才。
遇风云之会。
望紫气以骧首。
淩扶摇而振翮。
总不召之众。
问独夫之罪。
从我如流。
三分将二。
遂有囊括四海之志。
并吞六合之心。
既而神器有归。
朝宗天阙。
率从义之旅。
为勤王之师。
更以名重自疑。
功高是惧。
将远游以避难。
翻途穷而及祸。
惜乎高鸟未尽。
良弓遽折。
敌国犹梗。
谋臣已丧。
天子过细以兴嗟。
闻鼓鼙而轸虑。
雅重事人之节。
方申诏葬之礼。
粤以武德二年某月日。
葬于黎阳山西南五里之平原
礼也。
故吏徐世绩等。
或同婴世网。
共涉艰难。
感意气于一言。
托风云于千载。
所恨并发唐代
不列元凯之功。
俱为汉臣。
独漏山河之誓。
是以恸深栾布
悲甚向雄
虑陵谷之推移。
勒斯铭于泉户。
庶使神游楚国
无惭项羽之臣。
魂往齐都。
不愧田横之冢。
乃为铭曰。
如马唐臣。
犹龙周史。
宏道百世。
迈德千祀。
带地深源。
极天峻峙。
玉种逾润。
兰芳不已。
成形腾气。
成象降精。
馀庆钟美。
惟公挺生。
少表奇智。
早擅美声。
符采发越。
志略纵横。
隋道方衰。
始开陵长。
睹兹兆乱。
缅然长想。
闭关晦迹。
招弓莫往。
盘桓利居
不婴世网。
运居道消。
时逢改卜。
朱旗爰止。
素灵已哭。
野战偫龙。
驰走原鹿。
竞窥周鼎。
争亡秦族
时遭蠖屈。
运偶凤翔。
劬劳百战。
经营四方。
振荡六合。
牢笼八荒。
始闻楚霸。
终基汉王
并起。
莫恢王度
圣人既作。
皇天乃顾。
爰自东夏
言遵西路。
来拟窦融
宠逾英布
爵穷五等。
位登九棘
帷幄参谋
高衢骋力。
海运方远。
图南未极。
纵壑摧鳞。
摩天坠翼。
熊耳失路。
新安殒身。
长男丧楚。
少女留秦。
惊魂靡托。
反葬何因。
列树松槚。
唯馀故人。
御制佛赋(二)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御制秘藏诠》卷二一
圣种者,积善功而化之。
离六情而得清净,尊三界以作大师
降伏一切之魔心,皆归正法;
智通千识之妄想,摄受慈悲。
佛下生于兜率,天宫殊胜缘故。
降时而九龙吐水,应现而一法如雨。
周宣教受,仙花而碧落芬芳;
馥郁軿罗,宝殿而烟霞举措。
盖为贪瞋浊世,道演将敷。
恩施物外,信及有无。
双林之树下随喜,一念而譬喻昏衢。
知非舍恋求真,实堪依仗;
得逢利乐缘寂,自在铺舒。
岂不知大海无涯,诸天事广,厌宫中粉黛之色,弃尊贵轮王之上。
莲花生处,举意而动合周旋;
衣钵随时,悉是真纯之相。
莫不魔缘恐怖,铁鼓威声,觉阎浮之爱境,达幽闇之无明。
三乘之性相皆空,观音自在;
十地之因缘解脱,启诸有情。
应现四十九年,归空告灭。
演涅槃、般若之智,寂阿祗、净度之劫。
时也深穷幻梦,法体如来。
宣秘旨于山中,授然灯之佛说。
故知忍辱为妙,大觉声闻。
芥子纳须弥之国,莲华生足下之云。
舒卷之烦恼皆除,其何语默;
赞叹之含生布慧,照破迷群。
已而变化神通,普沾性德。
悲末劫之有限,贯灵台而不易。
娑婆之世界圆满,菩提之道果重涤。
我今志慕于真如,一心归依于向佛。
应正论 唐 · 王志愔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二
志愔大理正奏言。
法令者。
人之堤防。
堤防不正。
则人无禁。
窃见大理官僚。
多不奉法。
以纵罪为宽恕。
以守文为苛刻。
臣滥执刑典。
实恐为众所谤。
常著应正论。
以见微志。
因上之。
其论曰。
尝读易至萃。
利见大人。
亨聚以正也。
六二。
引吉无咎。
注曰。
居萃之时。
体柔当位。
处坤之中。
已独处正。
与众相殊。
异操而聚。
民之多僻。
独正者危。
未能变体以远于害。
故必见引。
然后乃吉而无咎。
王肃曰。
六二与九五相应。
俱履贞正
引由迎也。
为吉所迎。
何咎之有。
未尝不辍书而叹曰。
居中履正。
事之常体。
见引无咎。
道亦宜然。
有客闻而惑之。
因谓仆曰。
今主上文明。
域中理定
君累司典宪。
不务和同处正之志。
虽存见引之吉。
难应行之于已。
余窃惧焉。
仆敛衽降阶。
揖客而谢曰。
补遗阙于衮职。
用谠言为已任。
以蒙养正。
见引获吉。
应此道也。
仁何远哉。
咎繇谟虞。
登朝作士
设教理训。
开物成务。
是以五流有宅。
五宅三居。
怙终贼刑。
刑故无小。
于是舜美其事曰。
汝明于五刑。
以弼五教。
期于予理刑
期于无刑人。
协于中时。
乃功懋哉。
孔子叹其政曰。
舜举皋陶
不仁者远。
此非明辟执法
大人见引之应乎。
季孙行父之事君也。
举窃宝之愆。
黜受邑之赏。
明善恶而纠慝。
议僭赏以塞违。
虞舜之功。
居二十之一。
主司得行其道。
时君不以为嫌。
此非巳独处正。
引吉(一作应正)而无咎者乎。
观鱼于棠。
臧伯正色。
赂鼎在庙。
哀伯抗词。
言者得尽其忠。
闻之不加其罪。
故春秋称臧氏之正曰。
积善之家。
必有馀庆。
此非异操而聚。
引吉之所致乎。
魏绛理直。
晋侯乃复其位。
邾人辞顺。
赵盾不伐其国。
此非正体未变。
为吉所迎者乎。
夫在上垂拱。
臣下守制。
若正应乎上。
乃引吉于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交战于胸臆之中(一作谲正之门)
怀疑乎语默之境。
惧独正之莫引。
忘此正之必亨。
吁嗟乎。
行巳立身。
居正践义。
其动也直。
其止也方。
维正直而是与。
何往而非攸利。
何以明之。
坤六二。
直方大不习。
无不利。
文言曰。
直其正也。
方其义也。
君子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
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
则不疑其所行也。
嵇康撰释私论。
曹羲著至公论。
皆以崇公激俗。
抑私事主。
一言可以蔽之。
归于体正而巳矣。
礼记曰。
刑者侀也。
侀者成也。
一成而不可变。
故君子尽心焉。
若以喜怒制刑。
轻重设比。
是则桥前惊马。
希旨论人。
苑中猎兔。
从欲废法。
理有违而合道。
物贵和而不同。
不同而(一作之)和。
正在其中矣。
任延武威太守
汉帝诫之曰。
善事上官
无失名誉。
延对曰。
臣闻忠臣不私。
私臣不忠。
上下雷同。
非国家之福。
善事上官
不敢奉诏。
任延雅奏。
汉帝是其正言
此则归正不回。
乖旨顺义
不以忤怀见忌。
斯亦违而合道。
晏子春秋。
景公见梁邱据曰。
据与我和乎。
晏子曰。
此同也。
非和也。
夫和者。
君甘则臣酸。
君淡则臣咸。
今据也。
君甘亦甘。
所谓同也。
安得为和。
是知济盐梅以调羹。
乃适平心之味。
献可否而论道。
方恢正体之节。
俟引正而遵度。
故曰物贵和而不同。
刘曼山辨和同之义。
有旨哉。
若以不同见议。
未敢闻诲。
客曰。
和同乖训。
则已闻之。
援法成而不变者。
岂恤狱之宽宪耶。
书曰。
御众以宽。
传曰。
宽则得众。
若以严综物。
异乎宽政矣。
对曰。
刑赏二柄。
惟人主操之。
崇厚任宽。
是谓帝王之德。
慎子曰。
以力役法者。
百姓也。
以死守法者。
有司也。
以道变法者。
君上也。
然则非人臣之所操。
后魏游肇之为廷尉也。
魏帝尝私敕
有所降恕。
执而不从曰。
陛下自能恕之。
岂可令臣曲笔也。
是知宽恕是君道。
曲从非臣节。
人或未达斯旨。
不料其务。
以平刑为峻。
将曲法为宽。
谨守宪章。
号为湥密
内律云。
释种亏戒律。
一日诛五百人
如来不救其罪。
岂谓佛法为残刻耶。
老子道德经云。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岂谓道教为凝峻耶。
家语曰。
王者之诛有五。
而窃盗不与焉。
即行伪言辨之流。
礼记亦陈四杀。
破律乱名之谓。
岂是儒家执禁。
孔子之湥文哉。
此三教之用法者。
所以明真谛。
重元猷。
存天纲。
立人极也。
然则乾象震曜。
天道明威。
齐众惟刑。
百王所以垂范。
折人以法。
三后于是成功。
所务掌宪决平。
廷尉之职耳。
易曰。
家人嗃嗃无咎。
妇子嘻嘻终吝。
严于其家。
可移于国。
崔寔达于理体(一无体字)
而作政论。
仲长统曰。
凡为人君。
宜写政论一通。
置诸坐侧。
其大概云。
为国者以严致平。
非以宽致平者也。
然则称严者。
不必踰条越制。
凝网重罚。
在于施檃括以矫枉。
用平典以禁非。
刑故有常。
罚轻无舍。
人不易犯。
防之难越故也。
但人慢吏浊。
伪积赃湥。
而日以宽理之。
可以无过。
何异乎命王良御驷(一作駻)
舍衔辔于奔踶。
俞跗攻疾。
停药石于肤腠。
适见鞅(一作秋)驾转逸。
膏肓更湥。
医人仆夫。
何功之有。
又谓仆曰。
成法之变。
帝王之令欤。
对曰。
何为其然也。
汉武帝昭平君杀人。
公主子。
廷尉上请论刑(一无刑字)
左右为言。
武帝垂涕叹曰。
法令者。
高帝之所造也。
用亲故挠先帝之法。
吾何面目入高庙乎。
又下负万人。
乃可其奏。
近代隋文帝子秦王俊并州总管
以奢纵免官。
仆射杨素曰。
王陛下爱子。
请舍其过。
文帝曰。
法不可违。
若如公意。
我是五儿之父。
非兆人之父。
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我安能亏法。
卒不许。
此是王操法。
叶于礼经不变之义。
况于秋官典职。
司寇肃事。
而可变动者乎。
我皇睿哲登宸。
高视岩廊之上。
宰衡明允就列。
辑穆庙堂之下。
乾坤交泰。
日月光华。
庶绩其凝。
众工咸理。
聚以正也。
仆幸利见大人。
引其吉焉。
期养正于下位。
中正是托。
子何惧乎。
夫君子百行之基。
出处二途而已。
出则策名委质。
行直道以事君。
进善纳忠。
仰泰阶而缉政。
谔谔其节。
思为社稷之臣。
蹇蹇匪躬。
愿参柱石之任。
处则远辞徵召。
高谢公卿。
孝友扬名。
是亦为政。
烟霞尚志
其用永贞
行藏事业。
心迹斯在。
至如水中汎汎。
天下悠悠。
执驭为荣。
埽门自媚。
拜尘邀势。
括囊守禄。
从来长思。
以为湥耻。
客乃逡巡不对。
遂无以问仆也。
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一
君讳勤礼。字敬
琅琅临沂人高祖讳见远
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
不食数日。一恸而绝
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协。
湘东王记室参军文学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
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
尤工诂训。仕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
沛国刘臻辩论经义。屡屈焉。
学书。黄门传集序。
君自作。后加踰岷将军
太宗秦王。精选僚属。
记室参军。加仪同
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
更唱者二十馀首。温大雅传云。
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
弟悯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
悯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
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国史。君幼而朗悟。
识量宏远。工于篆籀。
尤精诂训。秘阁司经
史籍多所刊定。义宁元年十一月太宗京城
朝散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曹参军。九年十一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佐郎
七年六月詹事主簿。转太子直监。
崇贤馆学士。官废。
出补蒋王文学宏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
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
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
曹王友。无何。
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
秘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宏文馆学士。礼部为天策府学士
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尝图画崇贤诸文学士
秘监为赞。以君秘监兄弟。
不宜相褒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赞君曰。
依仁服义。怀文守一。
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
鹤钥驰誉。龙楼委质。
当代荣之。六年后夫人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
显庆六年上护军。君安时处顺。
恬无愠色。不幸遇疾。
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归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
先夫人陈郡殷氏暨夫人同合祔焉。礼也。
七子。昭甫。
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
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敬仲
吏部郎中。事具刘子元神道碑。
殆庶。无恤
辟非。少连
务滋。皆有学行。
以柳令外甥不得仕进。孙元孙。
进士考功员外刘奇特标榜之。
名动海内。从调以书判入高等者三。
累迁太子舍人。属元宗监国
专掌令画。滁沂濠三州刺史
秘书监。惟贞。
频以书判入高等。历畿赤尉太子文学王友
国子祭酒太子少保。德业具陆据神道碑。
会宗襄州参军
考。楚州司马
澄。左卫翊。
卫。润。
倜傥。涪城
孙春卿。工词翰。
有风义。明经拔萃。
犀浦蜀二县尉。故相国苏颋茂才
又为张敬忠剑南节度判官偃师丞。
杲卿。忠烈有清识吏干。
累迁太常丞。摄常太守
杀逆贼安禄山将李钦凑。开土门
擒其心手何千年高邈。迁卫尉卿御史中丞
城守陷贼。东京遇害。
楚毒惨下。詈言不绝。
赠太子太保谥曰忠节
曜卿。工诗书草隶。
十六以词学直崇文馆淄川司马。
旭卿。善草。
允山令。茂曾
讷言敏行。颇工篆籀。
犍为司马。阙疑。
仁孝善诗春秋。杭州参军
允南。工诗。
人皆讽诵之。善草隶书判。
频入等第。历左补阙殿中侍御史
三为郎官国子司业金乡男
乔卿。仁厚有吏材。
富平真长
耿介举明经幼舆
敦雅蕴藉。通班汉书。
左清道率府兵曹真卿
进士校书郎。举文词秀逸。
醴泉黜陟使王鉷以清白名闻。
七为宪官。九为省官
荐为节度采访观察使鲁郡
允臧。敦实有吏能。
县令。宰延昌
四为御史。充太尉郭子仪判官江陵少尹荆南行军司马
长卿晋卿
邠。充国
质。多无禄早世。
名卿。⿰(亻胃)
倜。伋。
伦。并为武官。
元孙纮。通义
没于蛮。泉明。
孝义有吏道。又开土门佐其谋。
彭州司马威明
邛州司马季明
子干。沛。
翊。泉明男诞。
及君外曾孙沈盈卢逖。并为逆贼所害。
俱蒙赠五品京官。浚。
好属文。翘。
华。正。
𩓥。并早夭。
颖。好五言。
校书郎
仁孝方正。明经大理司直
张万顷岭南营田判官。顗。
凤翔参军。頍。
通悟颇善隶书。太子洗马郑王府司马
并不幸短命。通明
好属文。项城
翙。温江丞。
觌。绵州参军
靓。盐亭
颢。仁和有政理。
蓬州长史。慈明。
仁顺干蛊。都水使者
颖。介直。
河南府法曹。頔。
奉礼郎。颀。
江陵参军。颉。
当阳主簿。颂。
河中参军。项。
卫尉主簿。愿。
左千牛。颐。
颒。并京兆参军
頩。须。
䪻。并童稚未仕。
黄门御正至君父叔兄弟众子侄扬庭益期昭甫强学十三人。四世为学士侍读
事见芳续卓绝殷寅著姓略。少监少保
以德行词翰为天下所推。春卿杲卿曜卿允南而下。
暨君之偫从光庭千里康成希庄日损隐朝匡朝升庠恭敏邻几元淑敏温之舒说顺怡浑允济挺式宣韶等。多以名德著述。
学业文翰。交映儒林。
故当代谓之学家。非夫君之积德累仁。
贻谋有则。何以流光末裔。
锡美盛时。小子真卿
聿修是忝。婴孩集慕。
不及过庭之训。晚暮论撰。
莫追长老之口。故君之德美
多恨阙遗。铭曰(铭阙)
大智禅师塔铭 宋 · 李弥逊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七、《竹溪先生文集》卷二四
政和五年岁在乙未十一月十有八日大智禅师希觉示寂。
不病不恟,无有恐怖,以清净水盥身垢已,顾大众云:「一切诸相,皆归坏灭」。
言讫而瞑。
其嗣子法渊,号曰慈觉,于后七年宝胜寺作窣堵波,藏其遗骨,稽首来谒筠溪居士,请为之铭。
居士于法未得自在,不能悉知是大比丘诸微妙行,复告慈觉为我宣说:「汝师所得何法?
我当为汝称扬赞叹」。
于是慈觉良久答言:「我观世间以及我身诸所有法,因缘和合,众妄发生,譬如幻师见所幻人,了无可取。
及诸取者,况复有得而可言说?
我今若言如是为法,如是非法,是为谤师及谤如来。
然念我昔起心修行菩萨梵行,勤求如来无上正觉于善知识,生尊重心,恭事恳请,无有疲厌,以是力故得大辩才,能知一切世出世间诸言辞海,亦能普出百千种音,于一偈一句,乃至一字,广演无量难解最上胜义。
自谓已得无碍法门,持以求證诸大导师,咸皆称赞,与我受记,令我信心益自坚固。
最后得见大智比丘,彼时见我说此法门,而作是言:善男子无以声音语言而作佛事,勿谓如来正法眼藏而可言说。
末世众生以取舍心希望成道,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我今默示汝三昧,无有一法不从此出,而实无有一可得法。
我时豁然,證无所證,拔犹豫箭,截疑惑网,了知一切,不从外来。
虽复与我最初法门,不见分别,是非二相,而令我心转加调净,如炬得火,普皆光燄;
如舟得楫,无所系著。
我即于彼大智师前欢喜踊跃,头面作礼而自叹言。
善财南行,还见普贤,从初发心所入佛刹,不及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微尘数倍。
我于大智亦复如是,故我今者欲以一法为汝演说,实不可得。
我又尝闻是大智师夙植德本,久修胜行于过去中,亲近承事佛印比丘
佛印为言心境俱亡,复是何物,即于彼时證是三昧。
解力广大,信眼明彻,直趣菩提,净出离道。
證灯相燃,复以示我;
非唯示我,亦以深心起大慈悲于未诸證,悉以方便种种开示。
因此愿力,入菩提场三十九年,四领宝刹,所至兴起。
度大弟子嗣法住世,皆能于是三昧转大法轮,绍隆佛种,无有穷尽」。
居士闻已,得未曾有,即为慈觉以偈赞言:
饥者易为食,无复嗜正味。
辛酸及苦咸,自视皆甜相。
至其属厌时,不起更食想。
享以众妙善,而反生恶憎。
众生苦轮回,乐法求解脱。
因乐转生爱,增长我慢山。
闻声及见色,得少便为足。
而于正法中,乃作空寂怖。
纵横斜见材,闭障出离道。
自谓已證得,不知流转因。
良哉大智师,与众作依怙。
能于不二门,示现无相法。
减惑断诸见,开此正觉知。
如持具足器,盛满甘露食。
随取得饱足,历劫有无尽。
众生知正味,永不念它食。
唯趣一乘道,馀二即非真。
刹那灭阿祗,十方亦销陨。
如是大智师,在处俱现前。
虽复示涅槃,而实未尝灭。
故我于慈觉,历耳得千悟。
言说永不穷,稽首第一义。
茅山升真王先生传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琅琊王远知
扬州刺史昙首之子。
祖丁超。
梁驾部郎中
其母因梦灵凤有娠。
又闻腹中啼。
宝志曰。
生子当为神仙宗伯也。
年七岁。
日览万言。
博总偫书。
心冥至道。
年十五。
华阳贞白先生
授三洞法。
又从宗道先生臧矜诸秘诀。
陈主召入重阳殿。
特加礼敬。
赏赉资送还茅山
先生乃于洞西北岭上结靖室以居。
研味元秘。
大建末。
靖室中忽有一神人醉卧呕吐。
先生然香礼候。
神人曰。
卿是得道之人。
张法本亦甚有心。
吾欲并将游天台山
石桥广阔。
可过得。
彼多散仙人。
又常降甘露。
以器盛之。
服一升。
可寿得五百岁。
卿能去否。
先生便随出。
上东岭就法本。
至山半。
忽思未别二三弟子付嘱经书。
背行三十步。
回望神人。
化为鹤飞去。
隋晋王广扬州
王子相柳顾言相续奉请先生
既至。
斯须而须发变白。
王惧而归之。
少选复旧。
王践阼。
敕崔凤举咨迓。
帝亲执弟子礼。
敕城都起玉清元坛以处之。
仍令代王越师焉。
高祖龙潜时。
先生尝密告符命。
秦王房玄龄微服就谒。
先生迎谓。
曰。
此中有圣人。
秦王因以实告。
先生曰。
方作太平天子
愿自爱也。
秦王先生授三洞
及登极。
将加重位。
固请归山。
至贞观九年
润州茅山太平观
并度七人。
降玺书曰。
朕昔在藩朝。
早获问道。
眷言风范。
无忘寤寐。
近览来奏。
请归旧山。
已有别敕。
不违高志。
所令置观。
用表宿心。
先生气虚怀。
语默一致。
涵照如镜。
应物无私。
时有窦德元先经扬州
司命使者
言其有重禄。
以九九数当终命。
德元求哀于使者
云真人王法主是少室仙伯。
检录人鬼之任。
关奏天曹。
无不即应。
德元遂恳祈于先生
先生不得已因与请命。
使者报曰。
更延十三年。
高宗朝。
德元左相
捐馆舍之日。
言皆如之。
故举世呼先生法主
又知已授仙职。
后谓潘师正曰。
吾昨。
见仙格。
以小时误损一童子吻。
不得白日升天
署少室仙伯。
将行在近。
翌日。
沐浴加冠衣。
焚香而寐告化。
时年一百二十六岁。
潘师正徐道邈同得秘诀。
为入室弟子。
陈羽王轨次之。
其馀各栖洞府。
终身无替。
高宗调露二年
太中大夫
谥曰升元先生
乃敕置太平观
度满四十九人。
天后嗣圣初
又赠金紫光禄大夫
改谥升真先生
明皇天宝中
李含光太平观造影堂。
写真像
用旌仙迹焉。
信州申解胡一飞诉刘惟新与州吏杨俊荣等合谋诬赖乞取公案赴司判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三四、《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二
所在顽民平白捏造致死公事以害善良,以报仇怨,固亦有之,未有民间初无词状而自州刑案作勘会,单称上饶县石桥乡三十一都李乙身死,至今未申呈覆为事袒者。
至于追逮二十馀人,累累系狱,既无事实,为太守者亦可以少悟奸吏之卖弄而自悔听讼之不明矣。
刑案吏人止杖一百,则是太守刑案为告讦追扰骗挟之宗主。
此二十馀人者之家已破,而生事之人与作过之吏罚不伤其毫毛。
度虞守之意,必以为李乙生死未见分晓之故。
今李乙已获在官,此事合照不以赦原之法定罪。
牒东通□□追上杨俊荣决脊杖二十,刺配一千里牢城;
刘惟新勘杖一百,折徒编管五百里;
郑百九、徐千四、郑松年、潘千四各杖一百讫,申案发下。
陈论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八六、《景定建康志》卷三四、《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五、《南宋文录录》卷一八
陈之形势不足道也。
视吴又无江陵,自峡口至海,尽江而已。
使孙权复生,且不能守,况叔宝之淫昏乎?
盖自晋以来,习于水战,以江自恃,初不知我能渡敌亦能渡,何足恃哉?
以愚观之,江若夫北之河耳。
大河犹有悍湍之虞,若江则顺风登舟,一瞬可济。
虽有京口、采石、浔阳武昌巴陵号为控扼,岂秦关、剑阁之比哉?
守江之计,必得淮南以为战地,荆楚控扼上流,又有舟师战于江中,然后可以粗安。
孙权之拒曹操东晋之拒苻坚,宋之拒魏太武,齐之拒魏孝文是也。
若曰亡淮南荆襄而独凭恃洪流以为大险,岂不可笑也!
今陈既失淮南,又失江陵,吴阻长江,又有南郡,一旦王浑之师入自淮南杜预之师入自襄阳,王浚之从江而下,沿江镇戍不能禦也。
陈阻长江,又失荆州,一旦贺若弼淮南秦王俊荆襄杨素之师泛江而下,沿江镇戍能禦而不能破也。
盖无淮南襄阳,则自广陵至于峡口皆可渡也。
吴、陈三世之后亡国,已幸矣。
唐末杨行密据有江淮,既死而李昪取之,建都金陵,以孙权自处。
迨其有淮南诸郡,则阔步高视,东攻二浙,西取湖南,南取闽越,南方莫强焉。
淮南周世宗所取,则自窘以至于亡,亦失淮南则不能守江南之明验也。
王羲之云保淮非所及,不如保江,盖见吴之能守,而未见若陈与南唐不可守者也。
后之智计君子既有见焉,谨勿割弃荆淮而为守江之论也。